欧美国产在精品视频观看,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wǎng) > 市縣動態(tài) > 寧波 >

              沒用一顆釘子,寧海非遺傳承人5年“克隆”一座古戲臺

              發(fā)布時間:2022-06-09 14:46:59 來源: 浙江新聞客戶端

                木結(jié)構(gòu)的老宅子,門口青石板鋪地,寧海縣岔路鎮(zhèn)湖頭村的這處宅院中,有一座以寧海傳統(tǒng)戲臺建造技藝純手工打造的精美戲臺。

                院子的主人、53歲的寧波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寧海傳統(tǒng)戲臺建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葛招龍,正是憑借這座戲臺,不久前從全國眾多民間工藝美術(shù)作品中脫穎而出,摘得第十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葛招龍是名副其實的古建筑守護人。這些年來,他先后在寧海及周邊縣市主持修繕了20多座古戲臺。葛招龍說:“好多年前,我就想在自家造個古戲臺,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戲臺建造完工后,葛招龍為這件作品起了個名字——《人生·戲臺》。

                沒用一顆釘子

                9000余個木構(gòu)件咋組裝

              葛招龍正在創(chuàng)作《人生·戲臺》。

                見到葛招龍時,他幾乎是整個人趴在一塊木料上,手眼并用,正為一塊雕花板劃出一個圓潤的花骨朵。

                木匠做雕花,眼睛就是把尺子,得目不轉(zhuǎn)睛盯著手頭的木料,恰到好處的手勁也少不了。“這可是個細致活!”刻刀劃到底,葛招龍的雙手松了下來,轉(zhuǎn)回過頭來對記者說。

                《人生·戲臺》也正是在這樣一筆一筆的精雕細琢中成型——這是一座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木制仿古戲臺,形制為四翹角歇山式,外形高6.6米,長、寬各5.3米,臺面離地0.6米,大小是常見戲臺的一半,可觀賞也可用于演出。

                對于它,有的讀者或許并不陌生。2021年8月,第五屆浙江工藝美術(shù)雙年展在浙江展覽館舉辦,222件作品上演了一場浙江民間藝術(shù)“寶藏秀”。《人生·戲臺》就在其中。

                《人生·戲臺》是參評本屆“山花獎”作品中體量最大的一件,要把它搬到參評現(xiàn)場,須用集裝箱運載。“當(dāng)時,我們10多個專業(yè)工匠花了五六天時間跟班拆卸、拼裝。”葛招龍回憶。

                如今,這件龐然大物在外“游歷”幾番后,又回到了葛招龍的老宅中。站在戲臺的臺階上,他向記者講述著戲臺背后的故事。

              《人生·戲臺》精美的藻井。

                “看,這就是藻井,是整件作品中制作最難的部分。”順著他的示意,記者抬頭向上,看到戲臺的螺旋藻井如花朵層層綻放。這自右向左盤旋而上的造型,由16層木質(zhì)構(gòu)件層層堆疊而成,一層一層盤成喇叭狀。

                令人驚嘆的是,這件精美絕倫的作品由9000余個木構(gòu)件組成,卻沒用一顆釘子。“這些都是用榫卯結(jié)構(gòu)對接交疊出來的。”葛招龍說,“都是要嚴絲合縫,不然拼不起來。”

                此外,戲臺制作中使用了浮雕、圓雕、透雕等雕刻手法。“選料也很有講究,使用了香樟木、烏楮木、老柏木等,都是有些年份的木材。”葛招龍說。

                從小就很向往

                戲臺是“神圣的地方”

                寧海號稱“中國古戲臺文化之鄉(xiāng)”。明清以來,在寧海建的廟宇、祠堂都有戲臺。如今,當(dāng)?shù)噩F(xiàn)存古戲臺120余座,其中10座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生·戲臺》的原型,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寧海縣城隍廟古戲臺。

                對這座古戲臺,葛招龍再熟悉不過。2017年一年中,他就往這里跑了20多趟,就像小時候看戲那樣細細端詳著戲臺,每次一待就要半天。“別看這些木頭塊塊似乎普通,這可是寧海戲臺文化的靈魂。”

                愛上戲臺文化時,葛招龍還是孩子。他常跟長輩去村里的古戲臺看戲,在戲臺前蹲著坐著、聽著敲鑼打鼓聲就長大了,“對我來說,戲臺是個神圣的地方,從小就很向往。”葛招龍說,因此,他一直想在家中建一座仿古戲臺。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仿造古戲臺,費力費時又費錢,談何容易!葛招龍曾在心里琢磨了許久。首先就面臨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費用太多。這些年,他雖然攢了點錢,但還不足以承擔(dān)這筆費用。“你干什么,錢多了?”最開始,妻子就提出了質(zhì)疑。

                不過,隨著心中的念想越來越強烈,葛招龍最終還是沒忍住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說道說道,“賠錢也想干”。想不到葛招龍話一說出,朋友們紛紛響應(yīng)。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他帶著幾個工匠,一咬牙就干了起來。

                從采風(fēng)到設(shè)計,從構(gòu)件制作到整體搭建,再到改進、完善,這個純手工打造的“古戲臺”前前后后花費近4000工時。“圖紙就畫了一年,雕刻構(gòu)件用了兩年多時間。這些都準(zhǔn)備好后,我們就在這個院子中開工搭臺。搭了拆、拆了搭,反反復(fù)復(fù),足足又花費一年才完工。前前后后,總共用了5年時間。”葛招龍掐指算道。

                “畫一張圖紙就要這么久?”面對記者的疑惑,葛招龍耐心解答起來——修復(fù)古戲臺時,可以一層一層地把構(gòu)件拆下來,把損壞的部分挑出來進行修補或替換,再按原樣一個一個拼裝回去。但“克隆”一座比例縮小一半的古戲臺,還要融入寧海古戲臺之長,沒有現(xiàn)成的資料可參考,相當(dāng)于從“白紙一張”開始畫。

                為此,葛招龍只能一趟一趟跑,一來到古戲臺前,就坐下來細細琢磨祖輩口口相傳的技藝口訣,并結(jié)合多年修復(fù)古戲臺的實踐經(jīng)驗,在薄木板上按比例描摹、切割出戲臺的每一個部件。打樣后,才能一個一個拼接起來看效果,不行就推倒重來,一改再改。

                修復(fù)古建筑

                10多年來需求漸旺

                “最近還有項目正在做嗎?”記者問。“項目怎么能沒有呢,一直有的。”葛招龍說。

                葛招龍的確很忙,結(jié)束《人生·戲臺》這個大工程后,他一直沒停歇,最近又開始忙于修復(fù)敦義堂,有時候甚至來不及看手機回復(fù)消息。敦義堂位于寧海縣西店鎮(zhèn)嶺口村,是典型的清代早期浙東地區(qū)宗祠建筑,占地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其部分木質(zhì)建筑構(gòu)件已存在不同程度的變質(zhì)、糟朽。

                葛招龍18歲拜師學(xué)藝,曾靠著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藝走南闖北。后來行業(yè)式微,他一度放下手中的工具箱,做起了小生意。不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這門手藝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又有了用武之地。

                2011年,葛招龍發(fā)現(xiàn)古建筑修復(fù)需求越來越多,于是喊上四鄉(xiāng)八里的能工巧匠,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復(fù)隊,開始承接各種各樣的古建筑修復(fù)項目。從2014年起至今,他們已經(jīng)修復(fù)了古建筑160余處。

                對于老物件,葛招龍有著天然的情結(jié)。在別人眼里一條普普通通甚至是破敗的老街,在他看來卻樣樣是寶,一個屋檐、一塊木雕、一片瓦當(dāng),他都要用手機拍下來。在他的手機相冊中,古建筑修復(fù)工地和這些老物件的圖片最多。

                “大家對古建筑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了。這些老祖宗的‘遺產(chǎn)’,讓我心存敬畏,我一定要守護好。”葛招龍說。

              標(biāo)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