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在精品视频观看,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家住解放路·湖州丨長興這條街鐫刻歲月故事 歷史與現(xiàn)代在這里奏響華章

              發(fā)布時間:2024-10-08 14:28:27 來源: 潮新聞 潮新聞 記者 汪雨晨

                1949年4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zhàn)軍第10兵團第28軍開抵湖州長興,長興解放,隨即拉開浙北解放的序幕。在長興,有一條以“解放”命名的道路,從小攤變商鋪,平房變樓房,泥路變公路……歲月荏苒,街景日新,成為長興最繁華的商業(yè)街,歷史與現(xiàn)實在這里交替,銘刻下深深的時代印記。

              解放路長興圖書館老館長興縣檔案館供圖

                書香滿城從這里起步

                長興解放路上的新華書店,始于1950年。

                1950年初,湖州新華書店安排長興一家文具店代銷圖書,并不定期派員到縣文化館內設攤供應圖書,從此改變了長興讀者購書需要去外地的歷史。

                1953年元旦,新華書店長興支店正式建立。第二年的春天,新建的兩層樓門市部投入使用。此后,長興新華書店又進行了多次大改建,2005年竣工投用的長興圖書音像大廈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圖書音像品種逾60000余種,成為長興規(guī)模最大的圖書賣場和綜合文化消費場所,是長興城市文化名片之一。

              1988年的新華書店長興縣委宣傳部供圖

                “最開始新華書店就是解放路上的一間小房子。”今年85歲的郭龍根是長興新華書店的老員工,他親眼看著新華書店從一座小房子變成了一棟大樓,也見證了長興文化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

                “我前兩天碰到一個50多歲的同志,他還認識我,跟我說他上學的時候經(jīng)常去書店里看書。”郭龍根解釋,當時東方紅小學就在新華書店附近,每天放學后會有不少學生到店里看書。“所以現(xiàn)在很多五、六十歲的長興人都認識我,他們都跟我說小時候哪都不去,就去店里看書。”那陣子,“新華書店”四字像是開啟記憶的鑰匙,每機會個路過的觀眾都會駐足上前,細細端詳。

                教材也是新華書店的標配,建店以來,新華書店一直承擔著全縣中小學課本的發(fā)行。“我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剛恢復高考那一年,當時排隊買復習書的人都排到了中百公司門口。”郭龍根回憶,為了維持排隊秩序、方便買書群眾,他們采取了發(fā)號排隊的方式,“當時人真的太多了,還有人天沒亮就來排隊。”

                從1971年到新華書店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郭龍根在長興新華書店整整工作了30年。這30年間,他看過小孩子們看小人書時的笑臉,也看過徹夜排隊只為一本復習書的迫切。在書香里,他看著新華書店從簡陋的店面到現(xiàn)代化的大樓,仍在不斷煥發(fā)新的生機。

                消費方式的時代變遷

                從新華書店出發(fā),沿著解放路向東行進,不過幾百米就能看到長興第一百貨商店。上世紀后半段,這里是長興人購買各種百貨商品的必去之處。

                “這家店之前叫中百公司,現(xiàn)在是長興第一百貨商店。”家住附近的居民胡歡毅出生于1958年,她提到,自她有記憶開始,百貨商店就已經(jīng)存在了,“與現(xiàn)在每天都可以逛商場不一樣,我們當時不會經(jīng)常去百貨公司。”胡歡毅說,她去百貨商店的次數(shù)并不多,但在與她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這家百貨商店與當?shù)鼐用竦男腋Ml。

                “像我們結婚時,算份子錢發(fā)現(xiàn)還有結余,第二天我們就起個大早去百貨公司買電視機。”胡歡毅舉例,遇到結婚這種人生大事時,大家會去百貨商店里購買大件。但她也補充,購買這些大件都需要“票”。

              現(xiàn)在的長興第一百貨商店記者汪雨晨攝

                電視機票、糧票、布票……包括胡歡毅在內的老一輩對各種各樣的票證應該并不陌生。這些票證記錄了一段特殊的經(jīng)歷,計劃經(jīng)濟時期,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國家對城鄉(xiāng)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fā)行專用購買憑證。這些票證伴隨著人們度過了近半世紀的時光,記錄了那個時代的“斤兩”生活。

                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我們從計劃經(jīng)濟走向市場經(jīng)濟,城鄉(xiāng)居民生活物資日益充足,各類票證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1995年,解放路上的小張青團也乘著東風順利開業(yè)。“開青團店主要是跟我們這的風俗有關。”老板張壽勤解釋,在長興,婚禮、小孩滿月、喬遷等喜事時,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青團。“打個比方,女兒生孩子后,孩子外婆就要做兩籃青團送過去。”剛開始都是各家自己做青團,比較麻煩,直接購買更加方便快捷。有需求,就有變化,青團店應運而生。

              小張青團內現(xiàn)售的青團記者汪雨晨攝

                “我們店不止賣青團,之前還賣包子、粽子。”張壽勤表示,生意高峰期時,店里加上他一共有6位員工,每個人都忙得滿頭大汗,沒有時間休息。交談間,有客戶來買青團,咸口、甜口的各要一個。“以前他們剛來買青團的時候還是小寶寶,要爸爸媽媽牽著手一起來呢。”張壽勤笑道,從孩提時代到而立之年,青團是貫穿本地人生活的“老味道”。

                “現(xiàn)在有很多外地定居的人,回長興會特意開車來買青團。”張壽勤還開啟了線上銷售,給外地顧客郵寄青團。“等過段時間天氣涼了,我們就要開始寄快遞了,每年快遞青團的銷量要占到我們總銷量的20%左右。”大家想年的,還是那一口不變的滋味。

                歷史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

                解放路上,有個既新又“舊”的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

                街區(qū)內復原了長興古城墻、三座明代牌坊、古井、州橋等文化元素,還點綴著吳承恩與《西游記》、陸羽寫《茶經(jīng)》、民間百姓生活等20多處文化雕塑。年輕人手拿一杯奶茶在街區(qū)內閑逛,中年人站在雕塑旁尋找有些模糊的童年記憶,老年人坐在路旁的椅子上拉家常……來東魚坊逛一逛,已經(jīng)成為附近居民的習慣。

                今年64歲的李小平從小生活在這里,就住在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內的古戲臺附近。后來,老房子拆遷改造成了旅游街區(qū),他搬到了別處居住,但仍在解放路附近。“當時竹器廠、木材市場、糧造廠都在這一塊,現(xiàn)在統(tǒng)一變成了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李小平向記者講述東魚坊的變化,以前這里都是平房,現(xiàn)在街區(qū)內都是一幢幢四四方方的小樓房,路也更平整干凈了。環(huán)境好了,來玩的人也更多了,每天都熱熱鬧鬧的。

              東魚坊城樓記者汪雨晨攝

                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負責人唐卓躍介紹,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長興老城區(qū)商貿核心地段,明清時期,該處是百姓進城賣魚的場所,被稱為魚巷口。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商貿集散地,見證了長興“魚米之鄉(xiāng)”的發(fā)展史。改造前的東魚坊區(qū)塊多為自建民房,隨著長興城區(qū)的發(fā)展,這里一度成為城中心的“城中村”“棚戶區(qū),因此,改建迫在眉睫。

                2013年,長興啟動東魚坊區(qū)塊的拆遷改造,并于2016年3月全面啟動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建設。2018年,歷史文化街區(qū)全面建成,街區(qū)東至東護城河,南至解放中路,西至長春北路,北至縣前中街,總商業(yè)面積為8.6萬平方米,成為長興又一新的城市地標。

                “目前,街區(qū)內店鋪的出租率常年維持90%以上,實現(xiàn)吃、住、游、購、娛的消費閉環(huán)。”唐卓躍表示,街區(qū)也將繼續(xù)以“做強商業(yè)體、做靚夜經(jīng)濟、做大文旅圈”為目標,將東魚坊打造成一個“本地市民常來、外地游客必來”、集文商旅為一體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

                如今東魚坊成了不少老底子長興人茶余飯后的談資,沿著東魚坊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中線,一路穿過尚書坊、進士坊、宮保坊三座牌坊,市井商業(yè)的喧囂繁華與古文化交融。“我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回去逛一逛。”李小平表示,作為曾住在東魚坊里的老住戶,傍晚飯后他時常會去東魚坊里走走,看看街區(qū)內又新開了什么店,也找找東魚坊的老樣子。

                歷經(jīng)數(shù)十載,如今的解放路仍是長興最繁華的道路之一。東西走向的道路穿城而過,道路兩旁,新老店鋪密集,大街小巷相連交錯。一個個小故事講述著解放路的變化,也是長興發(fā)展變化的縮影之一。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