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在精品视频观看,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市縣動態(tài) > 寧波 >

              跨越12年 這對夫妻接力捐獻遺體

              發(fā)布時間:2024-05-14 16:59:22 來源: 中國寧波網 記者 張曉曦 通訊員 洪秀芳

              徐成英的弟弟給黃杏蘭洗腳。(資料圖片)受訪者供圖

              母親節(jié)前夕,象山三中退休教師徐成英收到了象山縣紅十字會送來的母親黃杏蘭的遺體捐獻證書。上月下旬,96歲的黃杏蘭去世,遵照遺囑,徐成英和弟弟捐獻了黃杏蘭的遺體和眼角膜。

              黃杏蘭是象山縣第八位遺體捐獻者,而黃杏蘭的丈夫徐有夫是象山縣第二位遺體捐獻者。12年前,徐有夫去世時,捐獻了自己的遺體供科研和教學用。

              一個普通的家庭,一對平凡的老人,先后以無私的舉動詮釋了什么叫大愛無疆……

              “我有手有腳能干活,就不會覺得辛苦”

              黃杏蘭和徐有夫都是象山縣大徐鎮(zhèn)海口村人,黃杏蘭比丈夫大4歲,兩人生育了一對兒女。徐有夫患有強直性脊柱炎,腰部以下不能動彈,長期癱瘓在床。結婚幾十年來,都靠黃杏蘭照顧。

              據徐成英回憶,從她記事起,就是母親黃杏蘭忙里忙外,常常凌晨三四點就起床,洗衣做飯。等大家醒了,她又打水給父親徐有夫洗漱,并清理痰盂,照顧一家人吃早餐。然后去地里干活,一干就是一整天。一家四口的生計都指望著黃杏蘭……

              黃杏蘭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像個陀螺一樣不停地干活。徐成英曾問母親辛不辛苦,黃杏蘭說:“我有手有腳能干活,就不會覺得辛苦。”

              在黃杏蘭這種樂觀態(tài)度的影響下,常年臥床的徐有夫心態(tài)也很平和。徐成英說,雖然一開始父親也會感嘆命運不公,但看著一雙兒女承歡膝下,他的內心也逐漸亮堂起來……

              “我們小的時候,幾乎沒穿過新衣服,都是媽媽收舊衣服給我們改的。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我考上寧波師范學院,寒假回來看到媽媽給我準備了帶魚,那可是我們家很少見到的海鮮,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回想往事,徐成英不勝唏噓。

              徐成英說,后來自己參加工作,弟弟的工作也漸漸穩(wěn)定下來,家里的境況才開始好轉。

              夫妻接力捐獻遺體,愛心“與天地共存”

              即便當年生活艱難,善良的黃杏蘭也會伸手助人。有時別人沒吃的,她會把地里采回來的菜分給他們,有時別人手頭緊,找她借錢,她也會把自己壓箱底的一點點錢拿出來給人救急。這讓年輕的徐成英很不解:“我們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為什么還要管別人?”

              但每次黃杏蘭都會說:“也許我們幫他走到了河中央,又有人接著來幫呢?我們要樂觀一點。”

              對于妻子的想法,徐有夫非常贊成。常年的疾病帶給他很多痛楚、不便,而他則希望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么。

              徐有夫有一次在聽廣播時,聽說可以捐獻遺體、器官給他人帶來生的希望,或者捐獻給科研機構做研究時,他心動了。他把自己的想法講了,得到妻子大力支持。

              徐成英回憶,母親曾對父親說:“以前風會等來,雨會等來,太陽會等來,就是錢等不來。現(xiàn)在兩個孩子工作了,錢也有了,生活就像天堂,什么都不缺。我們這代人還有這樣的日子,已經很幸福了,我陪你一起捐(遺體),留點念想。”

              2007年12月底,夫妻倆在遺體捐獻申請表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2012年4月,80歲的徐有夫去世。在簡單的告別儀式后,老人遺體被送往寧波天一職業(yè)技術學院遺體接受站。

              丈夫去世后,黃杏蘭曾獨自生活過一段時間。眼花了,背駝了,走路還要借助拐杖,但這并不妨礙她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妥妥帖帖。

              一個人住在村里老屋,肯定有些寂寞。可徐成英問她時,她卻總說:“寂寞是可以克服的,一個人自由自在,想睡就睡想吃就吃。”就這樣,她還經常去開導周圍的老人:“過去苦過也忘了,過去甜過也忘了,我們要珍惜眼前的生活。”

              上月下旬,臉上經常掛著笑容的黃杏蘭安詳地走了。徐成英和弟弟完成了母親最后的心愿——捐獻遺體。

              徐成英說:“這個母親節(jié),父親在天堂那邊會陪著母親,他們不會孤獨,因為他們的愛心與天地共存!”

              標簽:編輯:龔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