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在精品视频观看,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 : 浙江文明網 > 要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 蹲點余村看“兩山”

              發(fā)布時間:2019-04-16 10:38:00 來源: 浙江在線 記者 胡昕然 戴利強 何暢 曹楊 王昊 通訊員 李佳

                浙江在線杭州4月15日訊(浙江在線記者胡昕然戴利強何暢曹楊王昊通訊員李佳)四月的湖州安吉余村,山逶迤,水晶瑩,每一口空氣都沁人心脾。

                這里是“兩山”理念的發(fā)源地。從村委會一路向西,金燦燦的油菜花海與連綿青山相互掩映,一塊大石碑赫然立在村口,上面刻著十個大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石碑前,是游客爭相合影的畫面。石碑后,是余村人奔向幸福的故事……“兩山”理念,為余村重新找回了發(fā)展的脈動,也讓這個小山村走出了一條“綠富美”的康莊大道。14年時間,這個僅1000多人口的小山村,從“靠山吃山”的礦山村變身為“養(yǎng)山富山”的“生態(tài)村”。

                2019年的春天,浙江在線記者來到余村蹲點采訪,溯源“兩山”,感悟新語。

                靠山吃山

                石頭經濟難為繼

                傍晚的山風從漫山遍野的竹海間穿過,林中是新筍在拔節(jié)生長。村民汪苗青正和挖筍的工人們清點一天的收獲,雙手滿是泥土,眼里是掩不住的喜悅:“最近是旺季,今天挖到的筍有6000斤左右,接下來很快會到1萬斤。”

                今年58歲的汪苗青,是安吉縣天荒坪鎮(zhèn)余村5000畝毛竹林的護林員。巡山、育苗、采摘……每個環(huán)節(jié),他都親力親為,一絲不茍。誰能想到,這個精心護綠的“養(yǎng)山人”,十多年前,曾和村里絕大多數(shù)村民一樣,靠吃“石頭飯”過日子。他指著眼前繞村而過清澈見底的余村溪和精致小樓掩映成趣蒼茫竹林說:“在十幾年前,這里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汪苗青

                上個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余村人均只有四分耕地,大山里優(yōu)質的石灰?guī)r便成了村民眼中最好的資源。村民開始炸山采礦,辦起了村辦礦山開采廠、水泥廠、化工廠……家家戶戶不用再守著幾分田過日子,而是吃上了“石頭飯”,全村200多戶家庭有一半以上在礦區(qū)務工。余村也一度成為安吉縣規(guī)模最大的石灰石開采區(qū),一年光石頭就要運出去24萬噸。

                “電視機、電冰箱這些‘大家電’都是我們村先用上的。”汪苗青回憶,由于經濟效益可觀,余村冷水洞、羅子塢、衛(wèi)山3個礦山同時開采,每年帶來300多萬元的凈利潤,讓余村成了遠近聞名的“首富村”。

                錢袋滿了,日子就安心了嗎?并不是。汪苗青清楚記得,因為礦山、水泥廠帶來的污染,余村人叫苦連天。當年,汪苗青負責在礦山上放炮,“一炸山,半個小時都看不到天空,每天都要放上100多炮。”常年籠罩在煙塵中的余村,青山看不見了,竹筍變小了,連千百年的銀杏樹也不結果了。村路被拖拉機碾壓得泥濘不堪,平日里村民不敢開窗,更是無處晾衣,一出門鞋子上就蒙上一層灰。“晴天余村溪的溪水是白色的,而一下雨,溪水就像醬油,淤積河床抬高近2米……”

                即便身處如今的綠水青山,汪苗青對余村灰暗的過往一刻都不曾忘。

                路在何方

                因地制宜謀突破

                從冷水洞折返村里時,天有些陰沉,一如當年余村人的心情。經濟高增長背后,是不藍的天、不清的水、不綠的山。記者沿著村里新修的“兩山”綠道一路向下,青灰色的山體掛著當年采石作業(yè)的痕跡,在綠水青山中略顯突兀。正覺奇怪,身后響起一個聲音:“這里是冷水洞礦區(qū)遺址,村里本想把它改造成一個花園,后來還是覺得保留原貌,叫‘礦山遺址’更合適。”余村老書記鮑新民說。

                64歲的鮑新民雖早已卸下書記的擔子,成為當?shù)匾幻胀ǖ牧謽I(yè)管理員,但是在余村,人人都對他嘖嘖贊嘆。

                2018年12月18日,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當聽到家鄉(xiāng)老書記鮑新民成為全國百名“改革先鋒”之一,余村上下沸騰了。為什么是他?“因為在余村發(fā)展的關鍵節(jié)點,他起到了帶頭人的作用。”余村人對鮑新民感念至今。

                2003年、2004年,在浙江省建設“生態(tài)省”和安吉實施“生態(tài)立縣”的背景下,余村“壯士斷腕”一舉關停所有礦山和水泥廠、石灰窯。這意味著,走了20多年的開礦致富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最難熬的是關停礦山后的那一年。”鮑新民說,余村人富裕慣了,但到2004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驟減數(shù)千元,集體經濟也從300多萬元跌到20多萬,村里僅靠出租廠房的租金來維持,有時候連村干部的工資都發(fā)不出。“沒了礦山,沒收入了怎么辦?出去打工,家里老小怎么辦?面對村里人的詰問,我們也很苦惱。”當了十幾年村主任的鮑新民,從沒有感到如此艱難。盡管如此,2005年5月,鮑新民仍然頂住了壓力,接下村支書這個“燙手山芋”。

                轉折,就發(fā)生在3個月后的8月15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的這句科學論斷,給小小的余村帶來了巨大震撼。在這之后,鮑新民自信多了,作為村支書的他帶領班子成員很快行動了起來。

                村里擠出所剩不多的集體資金修復冷水洞水庫,拆除溪邊所有違章建筑;改造老廠房、舊農居,率先推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實施村莊綠化、沿線亮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工程,全面系統(tǒng)改造提升人居環(huán)境。鮑新民跟上級部門爭取了500畝土地,將大大小小的企業(yè)聯(lián)合起來。還把村里的竹制品加工產業(yè)細化為做地板和做筷子兩類,鼓勵村民開辦竹涼席、轉椅等家庭作坊……

                很快,勤勞的余村人走出迷茫,踏上了新的創(chuàng)業(yè)大道。“當時還沒綠色發(fā)展的說法,現(xiàn)在想來,余村這些年的探索,就是一條綠色發(fā)展之路。”鮑新民說。

                安吉余村

                養(yǎng)山富山

                不忘初心再出發(fā)

                “今后環(huán)境好了,我們一定會有好日子的。”這是當年關閉礦山時,鮑新民給老百姓許下的承諾,他沒有食言。

                采礦炮聲消停之后的第六個年頭,鮑新民也退休了。余村山頭變綠了,長出來的竹筍味道也變好了,漸漸清澈的溪水里又有魚了,村電影院旁的電子顯示屏上常年顯示著,山上負氧離子數(shù)量每立方厘米超過4萬個。

                看著村里形成了河道漂流、戶外拓展、休閑會務、登山垂釣、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的休閑旅游產業(yè)鏈,一輛輛大巴將游客帶來“兩山”會址公園,去年一年來余村的參觀者和游客就達80萬人次,鮑新民心里說不出的高興。

                被精心呵護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現(xiàn)任村主任俞小平帶領記者來到新村委會的會議室里,兩面“獎牌墻”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滿滿鐫刻著“美麗鄉(xiāng)村精品示范村”等喜人成績,串聯(lián)起一條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成長曲線。“從2004年,人均收入才不到8000元,村集體收入也僅55萬元,到2018年,村民人均年收入44688元,村集體經濟收入471萬元。如今,幾乎家家都建了新房,光私家車就有300多輛。”

                余村280戶人家、100多個姓氏,雖然是個名副其實的“百姓村”,老百姓的心卻出奇的齊,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旅游產業(yè),目前有約50戶村民開起了農家樂。潘春林是全村第一家農家樂的老板,從開張時的3間客房擴張到如今的25間,還是不夠應付游客的熱情。“今年清明節(jié)小長假前半個月,房間都早就訂滿了。”

                “目前,村里還有近十家農家樂在籌備中,我也是其中一戶。”鮑新民在一旁喜滋滋地說,自己家正在重新裝修、申辦手續(xù),爭取今年國慶前能開張。

                這也暗合了余村發(fā)展的新思路,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轉化成“金山銀山”。村主任俞小平這樣描繪余村的未來:“去年9月余村完成4A級景區(qū)創(chuàng)建,接下來我們力爭兩年內完成5A級景區(qū)創(chuàng)建,讓村集體和村民更加富裕。通過加入村級經濟股份合作社,讓每個村民都成為余村的‘股民’!”

                為給土地增值,余村發(fā)展林下經濟500多畝,種植了200多種中草藥,在余嶺山上開辟了500畝地種起了浙江楠、紫楠。“雖然這些珍貴木還要十年才能成材,但是余村等得起!”目前負責余村山林管理的鮑新民說,現(xiàn)在的生活很踏實,因為能更近距離地守護余村的綠水青山了。

                記者發(fā)現(xiàn),在“兩山”理念多年的轉化之下,在余村,生態(tài)自覺成為新的意識,“生態(tài)”也成為一種新的審美取向。十多年來,參與村里定期開展的“美村莊、靚家園”義務勞動,成了許多村民的一個習慣。

                “現(xiàn)在,生態(tài)的因子已經滲入到我們余村人的血液當中。”俞小平說,許多事已經變“村里要求做”為“村民主動做”,通過實現(xiàn)清潔能源、垃圾分類及有償回收、綠色農房建造、低碳化交通出行及生態(tài)文明展示等一系列綠色行為計劃,余村人用自己的雙手扮美綠水青山、守護美麗家園。

                “以前,我們這一代的老人盼著孩子‘出山’,但今天都希望在外的村里娃能‘進山’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因為金山銀山就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如今,余村人的自信是由內而外的,他們的生命也與眼前這片綠水青山結合得更緊密了。

              標簽:綠水青山 余村編輯: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