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产在精品视频观看,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国产在线视频欧美一区,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正是“山花”爛漫時 這群山里娃因何登上國際舞臺?

              發(fā)布時間:2019-04-12 09:24:44 來源: 浙江在線
              長坑小學學生們的婺劇臉譜(資料照片)。

                “去歐洲演出?”

                電話中,我以為自己聽錯了,便跟蔡黎明校長又確認了一遍。

                他告訴我,前不久,縉云縣東渡鎮(zhèn)長坑小學收到邀請,將在今年暑假赴德國參加中小學生藝術(shù)節(jié)活動,登上國際舞臺表演民樂和婺劇。

                曾就讀于長坑小學的我,由衷地為母校高興。要知道,這里每個學生至少能玩轉(zhuǎn)一種樂器,每位老師至少擁有一項才藝。央視節(jié)目中、2019全國鄉(xiāng)村春晚以及諸多音樂賽事里,均能看到這些山里娃的身影。但這所面積只有5900平方米、還被農(nóng)居房分隔成4個校部的鄉(xiāng)村小學,是怎樣培養(yǎng)出這些多才多藝的學生的呢?

                山花爛漫的時節(jié),我來到東渡鎮(zhèn),回到母校,探尋和重溫這所有著76年歷史小學的教育密碼。

              學生們在彈奏琵琶。丁施昊攝

                比我年齡都大的譜架

                長坑小學背靠大山,沒有運動場,沒有藝術(shù)館,只有一條水泥路通向330國道。

                我剛到村口,耳邊傳來依稀的嗩吶和鼓點聲,再往前走一段路,二胡、笛子等樂聲便能聽得分明了。循聲而去,一棟3層小樓出現(xiàn)在眼前。

                這棟樓,我再熟悉不過了。18年前,我曾在這里上過3年學。那時候,我也在這棟樓的走廊上吹過豎笛、拉過二胡。

                見著校長蔡黎明,我迫不及待地跟他去逛久未謀面的校園。校園依舊整潔美麗,以往的教學樓和宿舍全部變成了學生活動中心,還搭建了小舞臺,方便舉辦文藝活動。

                “現(xiàn)在學校有12個班467人,學生大多住校。”蔡校長簡要介紹了目前的情況。每個下午的兩節(jié)課,學生們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或拓展性課程來“玩”。我到達的時候正是他們的玩樂時間。難怪校園里這么熱鬧!

                一樓的教室外邊有3隊人馬,左邊一排挽著柳琴,右邊一排扶著琵琶,靠墻的幾個孩子則抱著月琴。小小的身軀被碩大的樂器擋住,只露出個小腦袋。他們不是在讀樂譜,就是在撥弄琴弦,十分投入。

                趁休息間隙,我問一個練琵琶的小姑娘:“難不難學?”“不難!”回答干脆利落。“我會彈好幾首曲子了呢!”她又補充道。而邊上個子稍小的學生則犯了愁:“哪根手指按哪根弦,第幾個品是哪個音,我還記不住呢。”她把下巴倚在琵琶上,側(cè)著腦袋觀察自己的指法。

                旁邊教室里,10多位學生在起勁地吹橫笛。悠揚的笛聲將我的思緒撥回2001年:那時候我讀小學一年級,晚上興趣活動的時間,班主任就教大家吹豎笛,《小星星》《茉莉花》等曲子是我們的最愛。蔡校長說,吹笛子是長坑小學的基礎(chǔ)項目,一二年級吹豎笛,三年級以上吹橫笛,全校學生都能露一手。

                學生們的譜架造型各異,大多用竹子、木塊和鐵片制成,一看就是手工做的。“這些譜架至少用了20年,有的可能比你的年紀都大。”笛子課程的指導老師杜海燕說。

              記者(左)與婺劇社團的學生交流,體驗學習婺劇基本功。

                比學生還會玩的老師

                杜老師是長坑小學1998年的畢業(yè)生,大學畢業(yè)后回到這里任教。她告訴我,目前,學校在僅有28個老師的情況下已開設(shè)24門課程,如中國象棋、國際象棋、乒乓球、剪紙,甚至根雕等。但是教師這么少,怎么能教這么多課程?我?guī)е蓡栒埥滩绦iL。

                “長坑小學人人都是體藝老師。師資有限,我們的老師都是抽時間自學,然后再去教學生們。”蔡校長還一本正經(jīng)地說,學校吹嗩吶最厲害的是英語老師。

                三樓教室里的學生們在吹嗩吶,聲音響亮,時不時有點尖銳。英語老師徐杰荷正在走廊教一位學生熟悉樂譜。

                徐杰荷2017年到長坑小學任教,當時嗩吶班缺老師,她便硬著頭皮從零開始學,先向高年級的學生請教,再跟專業(yè)老師學。一年多來,她已經(jīng)掌握嗩吶的吹奏技巧并接手了嗩吶社團。

                為了教好學生,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犧牲休息時間刻苦研練。“琵琶的指法很多,音域很寬,對于我這種沒接觸過民樂的老師來說很有壓力。”身兼數(shù)學老師、琵琶和婺劇社團指導老師的陳楊敏告訴我,學樂器和婺劇都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每天除了教學生們練習外,她還要抽出時間練習。

                為什么老師們愿意花時間在這些額外的工作上?陳楊敏覺得,鄉(xiāng)村學校辦學條件比不上城里,老師們只能多付出多投入,給學生們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可能性。

                徐杰荷則有感于“邊學邊教”的形式,覺得“挺好玩的”:“我們互相學習,學生的樂感比我好,學東西快,我時常向?qū)W生請教。”

                “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不再是單方面的灌輸,而是雙向互動。一群人在玩中學習,這個學習的過程,還原了學習的愉悅感。”在縉云縣教育局副局長吳麗明看來,沒有專業(yè)老師授課不經(jīng)意間成為長坑小學的一個“優(yōu)勢”,互相學習的過程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快樂。老師體會學習者的心態(tài),更能教好學生;學生成為老師的老師,更有鉆研的勁頭。

                蔡校長繼續(xù)帶我逛校園,他指著校史墻介紹:“從3個毛竹筒起步,我們在沒有條件中創(chuàng)造條件‘玩’。”1985年左右,縉云縣取消小升初考試,學生們有了更多自由支配時間。當時的樊校長想發(fā)展課后文體活動,豐富課余生活。但一沒錢、二沒專業(yè)老師怎么辦?樊校長便上山砍了幾根毛竹,又向村民收購了幾條蛇皮,自己動手做出幾根笛子、幾把二胡,手把手教孩子們。他還與老師們一起自編自導歌舞劇《三個和尚》。這一演就演到了省會,參與了1989年的浙江省少年兒童文藝調(diào)演。當時小演員的演出服還是樊校長自己縫的!課余文體活動就這樣開展了起來。

              長坑小學學生在縉云縣廣電會議中心演出,右為五年級學生麻云超(資料照片)。

                比孩子還開心的家長

                由于是寄宿制學校,我特意要求在這個歡樂的校園里住一晚。

                早晨6時50分,輕快的音樂聲把我叫醒,學生們也陸續(xù)起床。在學生宿舍,孩子們一絲不茍地把厚厚的被子疊得四四方方,還把褶皺撫平。洗漱完畢后,牙刷頭的朝向、牙膏的擺放方式、毛巾的折疊方式統(tǒng)統(tǒng)一致。宿舍里整整齊齊。

                我就是這么過來的!準時起床、穿衣疊被、洗臉刷牙。以前沒覺得有多苦,但現(xiàn)在看到一年級學生都能自理生活,還是非常驚訝:這些學生還只是小不點啊。

                吃早飯的時候,坐在我對面的小姑娘章語桐看上去特機靈。她忽閃著大眼睛,說希望以后可以學婺劇,到北京去演出。

                1月5日,央視七套播出的《鄉(xiāng)村大世界》里,長坑小學的孩子們給全國觀眾帶來了精彩的婺劇表演。老師帶我見了參與其中的11歲男孩麻云超。小麻同學眉清目秀,斯斯文文。

                “在北京演出緊張嗎?”我問。

                “想著玩就不緊張了。”麻云超笑著說。那是他第一次去北京,老師答應(yīng)他們演完去天安門看一看。

                “學婺劇苦不苦?”

                “有酸甜苦辣吧,剛開始練基本功有點苦,練成了就比較甜。”麻云超愛笑好動,走臺步、拉大腰……邊說邊給我們展示基本功。從他爸爸口中得知,麻云超原本有點靦腆,現(xiàn)在越來越開朗了。

                花大量時間參與課外活動會不會影響學習?麻爸爸倒是不太擔心,他說:“他能到外地演出去見見世面也挺好,孩子喜歡的事情我們都支持。”

                周五下午放學,不少家長到學校接孩子。婺劇社成員楊開仁的媽媽楊望玲也來了,她不無自豪地告訴我,兒子轉(zhuǎn)學到長坑后才學習婺劇,一年多時間就能上臺表演了。“雖然演的是一個小角色,不過演得很開心。”她笑著說,兒子也曾到麗水大劇院和杭州師范大學演出過。

                楊媽媽還透露,楊開仁剛到寄宿制學校時很不習慣,天天哭喊著要轉(zhuǎn)學、回家。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她硬是把兒子留下了。現(xiàn)在再問他“要不要轉(zhuǎn)學”,楊開仁總說“不轉(zhuǎn)!這里好玩多了”。

                家長傅海央來接兒子曹珂賓。她很支持孩子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和拓展課程。“我兒子現(xiàn)在更自律了,能夠自己安排時間學習。如果因為參與活動落下功課,他也會抓緊補上。”看到兒子的進步,傅海央非常高興。她自己也是家長志愿者,每次學校有活動都會去幫忙。在今年年初舉辦的元旦文藝匯演上,她和幾位家長還排練了舞蹈和啞劇,并表演給孩子們看。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快樂和自信,也促進了學習。“快樂的孩子,學習接受能力好,主動學習的意愿也強。”蔡黎明說。學生們從中都嘗到了其中的甜頭——近年來,在縉云縣43所城鄉(xiāng)小學的六年級學業(yè)測評中,長坑小學多次名列前茅,曾連續(xù)5年保持在全縣前5。

                在“玩”課程的設(shè)置上,長坑小學堅持的是“有根的教育”,將鄉(xiāng)土文化融合到鄉(xiāng)村教育當中。“除了學習民樂,我們還帶學生去田間耕種,去古村落踏春秋游,讓學生做鄉(xiāng)土美食,了解和學唱婺劇……”蔡校長說,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一定要了解和熱愛鄉(xiāng)村,才能成長為對鄉(xiāng)村有貢獻的人。

                這一點,吳麗明副局長深有感觸,他覺得鄉(xiāng)村振興靠的就是對鄉(xiāng)村有感情的人。縉云縣已經(jīng)在全縣范圍內(nèi)推廣長坑小學的經(jīng)驗,提倡各學校在課程設(shè)置上加入更多鄉(xiāng)土元素,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從而熱愛這方土地。

                【浙江新聞+】

                傳承“山花”精神

                劉勇武

                我的工作經(jīng)歷很簡單,從教以后一直都在山區(qū)農(nóng)村學校工作。1995年,我從浙江松陽師范學校畢業(yè),1996年便到了地處大山之中的長坑小學。孩子們都住校,大多家境貧寒,許多為留守兒童。一開始我當班主任,開學時,班里有兩位學生因家庭困難想放棄入學,我上門做家長的思想工作。當時孩子們那種渴求學習而又無助的眼神,我至今都難以忘記。每每想起,我就會對自己說,一定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老師,力所能及地為農(nóng)村孩子做點什么。

                2004年,教育局任命我為長坑小學校長。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我從調(diào)整學校的課程設(shè)計入手,致力追求“個性與創(chuàng)造”共生的活動課程體系。我和老師們一起,從學校自身的師資、場地、經(jīng)費和學生的需要等實際情況出發(fā),在資源匱乏的情形下,大力開展社團興趣活動、校園趣味競賽、快樂影院、特色班級文體活動和校園“四節(jié)”等“小、精、實”的校園文化活動,并逐步壯大。

                下棋、拉琴、打球,不為考級、不為加分,只為校園生活更豐富、更快樂。因此,當全社會“減負”呼聲日盛時,我們學校的孩子卻仍能每天怡然地拉琴、下棋、畫畫,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課業(yè)負擔過重的問題。

                一群樂觀自強的學生,一群平凡普通的老師,鑄就了長坑特有的“山花”精神。這里的孩子就像一朵朵山花,不嘆息出身卑微,不埋怨地處偏僻,只要春天來到,便蓬蓬勃勃生長。

                而今,這朵“山花”正爛漫。

                (作者系縉云縣長坑小學原校長首批馬云鄉(xiāng)村校長計劃入選者)

              標簽:編輯:毛寧